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唐颂>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

公元889年九月初,李克用举军信阳,以阴谋叛逆为名剿灭李存孝,至此河东沙陀人开始分裂。李存孝据城坚守不出,并遣使出城向李克用解释事情原由,但均被李存信设计阻拦,始终未曾见李克用一面。

这场历史上在四年以后才发生在刑州的一幕在这个世界里提前发生了,虽然过程有异,但是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只是信阳却不是刑州,李存孝的心腹人马此刻有一半未能跟在身边,安休休和高思继等将领皆被派往他地。信阳城中只有亲卫部队飞虎骑兵五千余人。而且这件事发生的非常诡异,不光周围的各路诸侯不清楚事情的经过,就连参与围攻李存孝的十三太保中李嗣勋、李存进和康君立等人都不知道详细经过。但是李克用斩钉截铁的说李存孝谋反众人也没办法说什么。

九月初八这天,李存孝率军出城野战,一战击破李存信所部五千余人。沙陀人见到李存孝的身姿根本不敢迎战,飞虎骑兵在李存信军中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竟是一战击破包围圈,如果不是李嗣勋率军前来救援,李存信根本就没有生路,在李存孝强横的实力面前,虽然李嗣勋及时到来,但是也只能且战且退。

此役以后,李存信逃得一命回到李克用大营,哭诉自己的经过,并趁机进言曰:“存孝战力强劲,虽居劣势之众,但其人于本族而言,却如若天神,大军所到之处,战士无心,兵无斗志,长此以往必然危害父王,必除之,迟恐生变,届时彼获沙陀民心携众西向,则李玄清不战可得并州。我等恐死无葬身之地矣。”

李存信的话让李克用陷入久久沉思,但是也坚定了剿灭李存孝,消灭腹心之患的决心。所以次日开始亲率大军围困信阳城。而李存孝见到李克用的旗号也不再出城迎战,二者在信阳城外展开对峙。

而此时历史上的一幕再现,河东牙将袁奉韬在李存信的授意下,遣人秘密进入信阳城,对李存孝说:“将军所惧者,晋王也。今晋王于城外挖沟垒堑,乃是不愿与将军亲自对峙。如沟堑筑成,王自退后,其余诸将皆不是将军对手,如此则有何用?”

袁奉韬的话让李存孝任由城外军队一步一步将沟堑完成,结果深沟高垒无法靠近。这一下李存孝手中的力量根本无法突破这种防骑兵设施。而且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城中的粮草也渐渐耗尽。

时间走到这里也到了一个节点,李存孝登上城楼对着城下的李克用道:“儿蒙父王大恩,视如己出,位至将相,感恩不已。儿虽与李玄清私交甚笃,但怎可能为私情而不顾大义?这是李存信这个小人诬陷的缘故。希望能够和父王见上一面,即使立即就死也死而无憾。”

李存孝这番至情至性的话也让城外的李克用很伤感,让前军放开一条道路让李存孝出城来到大营。李存孝见到了了李克用,那种熟悉的模样让他想起多年前在代州,这个男人将自己带离那个小山村,从此这个世上多了一位无敌的大将军,多了一位十三太保。自己这么多年来为了他自己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就是为了报恩,可是如今去落到如此地步,七尺高的汉子忍不住嚎啕大哭,长跪在地道:“存孝有功无过,之所以走到今日这个地步,都是因为李存信这个小人挑拨离间,让父王一再的误会我。请父王明察。”

本来李存孝这番话已经将李克用打动了,这个时候还没有证据正面李存孝要投靠李玄清的事情。但是有时候这世上的事情架不住有人诬陷到连证据都能够伪造。李存信此时也在大帐之中,所以听到这里却面色丝毫不变,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扔在地上,冷笑道:“你写给李玄清的亲笔信难道也是我能够诬陷的吗?你看看是不是你自己的笔迹?”

李存信拿出来的书信被打开,李存孝的脸色却猛然一变,这本来是自己写给李玄清的一份私信,主要是交代一下暂时不能够送儿子去他那里学艺,但是信中也透露了一点自己在河东的不如意之事。加上两人一直互开的那句玩笑,哪天混不下去了就去投奔你这样的话语。但是此刻在李克用面前这句话却让他根本没办法解释。

李存孝的脸色变化让李克用彻底死了心思,让人押起李存孝跟随大军开拔回到太原府,帐前议罪,判处李存孝车裂。这一做法让诸将大惊,但是却没有人为他求情,这倒是让李克用惊诧不已。原本他以为周围的其他义子会为李存孝求情,所以才会判处这么重的刑罚,到时候有人给他个台阶,也就能顺势给李存孝免罪。场面僵持在这里李克用也没办法,只能维持原意将李存孝押赴法场准备行刑。

时间倒退到几天前,在李存孝被围在信阳城的时候,李存孝的得力干将安休休此时正在幽北驻守,听到消息之后本来想率军南下和李存孝汇合。他和高思继两人和李存孝的关系不同于别人,是李存孝为数不多的心腹之一,现在见到主帅蒙难,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但是他的副将这时候却劝说他暂时不要轻举妄动,留在幽北,如果李存孝真的举兵反叛,那我们就在代州不走,还可以和李存孝遥相呼应。

安休休其实对于李存孝造反的事情也拿捏不定,听到这个建议之后就停下了脚步,但是却有意的将代州的所有军权抓到了自己手中,并以代州缺粮的由头,从附近州郡调集了一批军粮补充代州粮库。等到做完这一切之后发现信阳那边的情况已经恶化,李存孝被抓回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