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抗日之铁血战魂>第675章“燧发枪”哑火5

“这个臭不要脸的抄袭狗!”

薛剑强愤愤的将报纸拍到桌面上,气呼呼的说。

郭化若两手一摊,说:“战略战术这种东西不受专利法保护的,人家就是光明正大的抄,你又能拿他怎么样?”

薛剑强说:“我祝他早日被美军战舰一炮炸飞,而且是被依阿华战列舰的主炮一炮炸飞!”

报纸上,赫然是中村中将的照片,还有长篇累牍的报道。

当他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夸贾林岛之战已经打了四十多天了。这四十多天里,美军红着眼睛不计代价的猛攻,日军如顽石一般依托坚固的坑道工事坚守,白天阵地丢失了,晚上就发动夜袭夺回来……你来我往的拉锯,锯得血流成河,战役之残酷,东京和华盛顿都为之震骇!

当然,同样是震骇,但双方的心情截然不同。美国方面是悲伤、愤怒、不敢置信,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自家强大的军队会在小小的夸贾林岛遭遇如此惨重的损失,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陆战队员居然奈何不了一支没有退路的孤军!日本方面在惊愕之后就是狂喜,去年他们连吃败仗,节节败退,颓势尽显,马绍尔群岛眼看就保不住了,现在好了,出来了一个头铁无比的防御战专家,把夸贾林岛守得汤池铁堡一般,顶着二十几艘舰队航母和护航航母,一堆战列舰巡洋舰的狂轰滥炸跟美军死磕,美军数次增兵都奈何不了他!这必须大吹特吹啊!于是,关于夸贾林岛战事的新闻直接屠版了,不光是在日本境内大肆发行,在中国、台湾、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也是疯狂印发,恨不得让外星人也知道他们有这么一位将军,在马绍尔群岛把美国佬打得相当惨!

也正是通过日本人的报道,八路军才知道有这么一条抄袭狗,在太平洋战场复制了他们的战术!跳雷、定向地雷、反斜面工事、正面-侧面-倒打三位一体防御体系、三点伏击阵……基本上就是照着他们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敢情他们还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学生!?

如果是八路军碰到这样的战术,估计也会挺头疼的,毕竟这些诡异的战术真的很难对付。美军可不止头疼了,他们是肝疼、肺疼、心疼……哪都疼,跟被人扒皮抽筋一样疼。他们做梦都没想到夸贾林环礁这么难打,步七师上去,十天不到就给打残废了,平均一天打光一个营,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仅仅是向前推进了一千两百米而已。不是他们打得不够勇敢,不少士兵为了防止丢进日军工事里的手雷被人家捡起来丢出来,直接把握着手雷的手从射孔里探进去,让手雷把自己的胳膊连同日军士兵一起炸碎;像将爆破筒塞入工事里面之后整个人压在上面不让日军将爆破筒推出来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然而他们还是输了,每一次大规模攻势都在日军那无处不在的火力网绞杀之下崩溃,大批大批士兵不是被机枪冲锋枪成丛扫倒,就是被定向地雷和反步兵跳雷炸得支离破碎!有不少军官打到最后已经崩溃了,有一位营长在撤离那片被血染成了褐色的海滩前作了最后一次点名,能应到的士兵不足五十人。当最后一名士兵上船撤离后,他突然腿一软跪倒在地上,神情呆滞,拔出手枪照着自己太阳穴开了一枪。

接替步七师的是陆战二师。这次美军准备充份得多了,除了大幅提高喷火兵的比例之外,还调来了大批坦克,以坦克开路直接辗压过去,碰到日军工事就坦克掩护,喷火兵上去喷火,烧死丫的。后来觉得喷火兵烧得还不够狠,干脆将大批坦克改装成了喷火坦克,呼一下将火龙喷出一两百米外的那种。这种打法进展慢归慢,但伤亡却是大大减少了。

可中村中将马上就拿出了应对策略,在几个美军必争的制高点挖掘了一种非常古怪的反坦克壕。这种反坦克壕最古怪的地方就在于,它挖出来的泥土全部夯在日军这一侧,形成一堵一米五高的土墙,而另一侧是没有泥土的。美军坦克想要前进,必须先用架桥坦克架桥,然后晃悠悠的驶过去,下了那堵土墙才能看到敌军在哪。这可就惨了,坦克行动本来就挺迟缓的,现在被反坦克壕挡着,彻底动不了了,在日军反坦克手雷和无后坐力炮的攻击之下纷纷变成燃烧的废铁。日军的后无坐力炮打不穿m4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侧面却好打得很。而且坦克在越过反坦克壕的时候会将腹部暴露出来,驶下土墙的时候更会将顶部舱盖暴露出来,无后坐力炮瞄准这两处开火,一打一个准。

美军为了防止日军用磁性反坦克手雷炸他们的坦克,在坦克车身容易遭到攻击的部位都加装了一层木板。事实证明他们是自作多情,整场战役期间日军都没怎么用磁性反坦克手雷攻击过美军的坦克,倒是伴随坦克进攻的步兵给炸得哭爹喊娘。

陆战二师坚持了半个月,彻底撑不下去了,死伤近六千人之后灰溜溜的撤回海上休整。仗打到这里,算上马朱罗环礁的伤亡和自杀式攻击机造成的损失,美军伤亡已经超过两万人了,只拿下了夸贾林环礁三分之一。别说那些跟日军杀得血肉横飞的美军士兵和军官,连随军记者都要疯了,不止一位记者在采访将军们的时候哭着表示为这屁大一个环礁死这么多人不值得,请求给日军施放毒气,让陆战队员喘一口气。但将军们拒绝了,下令陆战四师接替陆战二师,继续进攻!

不是他们不想用毒气熏死那帮该死的日本人,而是不能。据他们掌握


状态提示:第675章“燧发枪”哑火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