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我在五代闯天下>第240章快刀斩乱麻

朝中的许多大臣并没有向郭威示好,一些大臣甚至提议立刘知远的儿子、前开封尹刘承勋为帝。现在,刘承勋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但他毕竟是先帝刘知远的儿子,郭威目前无法一手遮天,更无法堵住朝野上下的悠悠众口。

现在,柴荣还在大名府坐镇,监军王峻又处于接近疯狂的状态,身边缺乏有头脑的将领,郭威便打算问问杜飞扬,对于当前的时局,他有什么建议?知子莫如父,自己这个义子文武双全,胸怀韬略,对于天下大势的见解常常有独到之处。

于是,郭威便说道:“飞扬,你来的正好,为父正要找你呢……现如今,昏君已死,一些奸佞小人也已经伏诛了,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京城开封总不能这么乱下去,不知你有何高见?”

对于这段历史,杜飞扬所知不多,他只知道郭威建立了后周王朝,却不知道具体的过程,但是可想而知,死于非命的刘承祐尸骨未寒,以当前的形势,郭威刚刚进入京城开封,立足未稳,他并不适合立刻建国。

否则,郭威很容易受到各方势力的口诛笔伐,一些蠢蠢欲动的各方藩镇也很有可能会趁机起事,那时候,必定会天下大乱。杜飞扬以为,郭威现在应该收买人心,徐图进取,暗中为下一步建国做好准备。

稍作思忖,杜飞扬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回义父的话,孩儿以为,既然刘承祐已死,义父不妨从宗室之中选择一人即位,结束当前朝中的乱局,下令安抚京城百姓,稳住各个节镇,让国家的一切尽快步入正轨……另外,想方设法掌控实权,对于那些不愿意与义父合作的文武官员,还是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必须快刀斩乱麻,免得养虎为患。”

“嗯,说得好……为父也是这么想的,我们真是不谋而合。”郭威深以为然。

两天之后,郭威派心腹王峻出面,请出刘承祐的母亲李太后临朝,软硬兼施,迫使太后下诏封郭威为“监国”,得到了朝政的大权,郭威又提议文武百官拥立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为新君,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刘赟就是郭威的傀儡。

刘赟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侄子,后来被刘知远收为养子,他的生父则是河东节度使刘崇。这样一来,郭威便可以堵住悠悠众口,顺理成章地把持朝廷的大权。

刘赟原本是徐州节度使,郭威老谋深算,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诚意,他再次请出来老太师冯道,派冯道去武宁军节度使的驻地徐州,迎接新君刘赟入朝继位。

冯道到了徐州之后,便径直去拜访刘赟,刘赟获悉朝廷立他为帝的消息后,他禁不住欣喜若狂,立即与冯道一起启程,留下右都押衙巩廷美和元从教练杨温守在徐州,冯道和刘赟一行人则兴高采烈地赶赴京城开封即位。

蠢蠢欲动的契丹人一直在关注着中原的形势,得知刘承祐已死,新君尚未即位,中原又乱成了一锅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于是,契丹铁骑再次南下。

就在京城里的文武百官们等待刘赟进京即位的时候,无巧不成书,郭威突然接到了从镇州和定州等地传来的紧急军情:契丹铁骑大举入寇,河北边境告急!

实际上,这纯属巧合,《辽史》之中也确实记载了当时的辽军有这么一次南下,不过,郭威却有些依依不舍,此时正是寒冬腊月时节,一旦远离京城日久,新君刘赟在京城站稳脚跟,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天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现在,朝中唯一有资历挂帅出征的也只有新任的“监国”郭威了,而且,朝野上下再也没有人敢于反对,一些别有用心者更是巴不得郭威永远领军驻扎在边境一带。可是,郭威却责无旁贷,谁让他是枢密使?谁让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最高?

现在,就连杜飞扬都能感觉到,这几天来,义父的心情似乎有些低沉,杜飞扬当然明白义父的心思,刘承祐对义父动了杀心,虽然刘承祐后来死于非命,可是,常言道,一山容不下二虎,谁敢保证那新君刘赟就不会有要杀义父的念头?

现在,不仅郭威没有安全感,就连杜飞扬自己也没有安全感,在杜飞扬的努力下,历史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义父郭威和义兄柴荣的家人都幸免于难,可是,他们将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想到这里,杜飞扬也有如履薄冰之感,杜飞扬心中暗下决心,既然穿越到这里,他就要好好地活下去,他要让自己的家人幸福,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王峻也郑重其事地提醒郭威,无论如何,郭威千万不要离开京城开封!否则,一旦新君刘赟坐稳了皇帝宝座,就会对他们构成很大的威胁,王峻提议,不妨派杜飞扬带领军队北上抗击辽军,至于郭威自己,还是坐镇京城开封主持大局为好。

可是,就凭杜飞扬的威望和资历,由他领军出征,根本就无法得到朝中文武百官们的赞同,更何况,朝中的很多官员们都是存着想要郭威离开京城的心思。

所以,郭威当仁不让,他只能硬着头皮再一次领军出征,并不情愿地离开京城开封,率领大军向北进发,防御契丹铁骑南下。

几天后,大军到达了澶州,这一天正下着大雪,北风呼啸,一片片雪花扑面而来,郭威便下令在澶州就地休整。对于澶州这个地方,杜飞扬再熟悉不过了,澶州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杜飞扬与符金琦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此时,魏


状态提示:第240章快刀斩乱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