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明末之再造天朝>264.讲良心的鲁若麟(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理会了。”

鲁若麟摆出一副非常听话,不参与政事的样子,让杨嗣昌很满意,至少现在的鲁若麟态度非常端正。

“兴汉放心,朝廷一定会给你一个交代的。”至于怎么交代就要看朝廷的意思了,大概率会是崇祯拿下一些官员的帽子给鲁若麟出气,也只能是这样了。

聊完了刺杀的事情,杨嗣昌和鲁若麟的关系自然而然的亲近了不少,接下来聊的话题才是杨嗣昌关心的重点。

“和王公公谈得怎么样了?”杨嗣昌这话问得有点突兀,不过以他的地位,知道鲁若麟和内廷的交易也很正常。

“阁老是问和内廷做生意的事情还是那些宫女和工匠的事情?”鲁若麟也没有想隐瞒,这种事情对杨嗣昌这个级别的人来说怎么可能瞒得住,还不如表现得实诚一点。

“哦?两个事情都谈妥了?”果然,杨嗣昌一点都不意外,显然对这两个事情都有关注。

“恩,都谈妥了。本来就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对双方又都有好处,自然很快就定下来了。”

“你给老夫说说具体的情况。”杨嗣昌对究竟达成什么交易还是很感兴趣的,毕竟这涉及到大笔的银两。

鲁若麟与内廷的交易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所以将大致的情况跟杨嗣昌说了一遍。

虽然内廷做工、经商有损皇家威信,但是只要能换来银子,在杨嗣昌看来都不叫事。都这个时候了,还讲什么面子的事情,赚钱最重要。

虽说钱都进了内库,但是真要到了急用钱的时候,皇帝还不是一样得乖乖的掏银子。说到底这天下是老朱家的天下,他都不出谁出?所以内库有钱对杨嗣昌来说同样是好事情。

杨嗣昌还是想为朝廷做一些实事的,也不像其他官员背后有庞大的利益集团需要照顾,对于内廷盘活内部资产,参与商品制作与贸易并不排斥,这样做总比让这些太监们出去巧取豪夺、搜刮百姓要好吧?

而且听了鲁若麟的介绍,杨嗣昌知道内廷贩卖的东西都是针对海外王公贵族和江南那些权贵富豪的,走的是高、精、尖的路子,根本就不是给普通百姓用的,并不会影响普通百姓的生计,这就让他更加满意了。

江南那些权贵们多有钱杨嗣昌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们也同样非常吝啬,几乎从来不给朝廷纳税,否则帝国的财政也不会这么困难。

现在鲁若麟联合内廷从他们口袋里掏钱,而且是他们心甘情愿的自己掏,肯定比他们用这些银子花天酒地,或者将银子埋进地窖里强得多。

听到这里杨嗣昌也不得不为鲁若麟的脑瓜子灵活点个赞。

大家能够想到的生财之道都是加税、加税、再加税,最后逼得越来越多的百姓活不下去而造反。鲁若麟却能够另辟蹊径,利用内廷工匠赚富人们的钱,在增加朝廷收入的同时还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比那些只会在泥腿子身上刮肉的官员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愧是能够在海外白手起家创立一番基业的豪杰人物,这样的人才要是能够拉到朝廷里帮自己生财那该有多好,可惜这样的想法也就只能想想罢了。

至于内廷用宫女和工匠代替赏银的事情,杨嗣昌不便发表意见,但是从心底里是非常赞同的。

这个事情原本就是内阁做的不地道,这笔赏银本来应该是朝廷出的,是因为朝廷没钱才将难题推给皇帝。现在内廷通过与金州军达成交易解决了赏银的事情,朝廷是要领这个情的,肯定不能因此而指责内廷此举不合规矩,否则就太不要脸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聋作哑,当做什么都不知道。

何况皇宫裁汰宫女和工匠,减少开支是个好事情。而且这些宫女和工匠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不会有什么道德压力,想来那些言官们也不能说什么了。

要不是太监这个群体太特殊了,杨嗣昌恨不得内廷将那些太监也送一批出去,可惜了。

听完了这两件事情的处理结果,除了金钱不涉及到其他的敏感问题,杨嗣昌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那终究是鲁若麟与内廷的合作,赚的钱也是归了内廷,始终与外廷隔了一层,所以他更关心的还是陈新甲跟他说过的金州军帮朝廷收税的事情。

“长寿说你有意帮朝廷收取商税,不知可有此事?”长寿就是陈新甲,他是长寿人,所以官场上有时候也以陈长寿来称呼他。

“确有此事,不过此事还需要朝廷授权,并厘定税额才能名正言顺。”鲁若麟点头说道。

像鲁若麟这样事实上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主动帮朝廷收税,怎么看都非常诡异。所谓无利不起早,金州军这么干究竟是为什么?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处?这一直是杨嗣昌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们帮朝廷收税,准备截留多少?”杨嗣昌认为金州军此举肯定是想从中分成,大赚一笔。

“留五分当做公帑费用以及给收税人员发工钱就可以了。”鲁若麟的回答大大出乎了杨嗣昌的意料。

留五分多吗?一点都不多。区区百分之五的收税成本比朝廷自己的都要低得多。

要知道很多地方为了保证足额上交税赋,那是增加了很多额外名目的。虽然交给朝廷的确实和规定的一样多,但是多出来的成本都转嫁到了交税的百姓身上,有些心黑的地方甚至可以达到正常税赋的二到三成。

就这样,很多地方还经常拖欠朝廷的税款,典型的肥了地方上的那些贪


状态提示:264.讲良心的鲁若麟(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