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东晋小军将>第一百九十章 摸摸家底(二)

“对,还有粮食问题,这是重中之重。咱们家四万人,每年消耗的粮食可不少,必须要留足粮食才行!现在我们有多少储备粮食?”刘牢之翻看着小册子,点着头道。

安融点了点头,种粮食赚钱最少,却是众人活命的关键,他答道:“刘家现在的粮食储备库,每个可存放粮食两万斛。以合肥和江北最多,都是三十二个;其次为芜湖,有十六个;寿春和京口都是十四个;现在的粮库里一共储备粮食二百一十六万斛;按照郎君的部署,今明两年寿春农庄扩建十八个,京口和芜湖各扩建十个,扩建完成后,可以储备粮食二百九十二万斛。”现在看来,寿春的刘氏庄园规模有些小了,刘牢之在寿春的时候,就安排了安融,准备在外面加一层郭,把刘家的工坊全部囊括进去,顺便扩建一些粮仓。

刘牢之道:“好!有了这些粮食,我们家的人便不用饿肚子了!你们记住,所有储备的粮食三年必须更新一次。”

安融点头称是。粮食存储的时间长了营养成分会慢慢流失,所以需要定期的更新。刘家处理旧粮的办法有很多,除了酿酒,还有大批牲畜和家禽需要喂养呢!

“土地呢,我们现在有多少土地?”

安融想了想,说道:“耕地现在一共是九千两百顷,不过像江北这些地方,每年都会开垦新田,明年只怕就会过万顷了。除了这些耕地,我们还有不少山地,这个么就不太好估量了。”

刘牢之看着那小本本,土地最多的是寿春,有土地六千顷;其次是京口,南山附近开垦出来一千五百多顷土地。若全部种上粮食,这近万顷土地一年的收成就足以填满储备粮仓了,只不过很多土地种的是经济作物,像是甘蔗、棉花、大豆、蓖麻、胡麻、茶叶、鲜花、香料和草药等等,自产的粮食就没那么多了。

听安融这么说,他对道:“只怕用不着等到明年,这土地就会破万了。”说着他把在芜湖垦田和因为修路在于湖获得了大批荒地和荒山的事说了。

“这倒是好事!只不过咱们从哪里搞来这么多人去垦荒啊?”安融不明白刘牢之不要良田,要这么多荒地做什么。现在人手紧缺,明明很多的良田都被抛荒了嘛!

刘牢之笑而不答,只是问道:“第二船队抓来的那些于湖冯家的人,现在怎么样,都还安分吗?”

安融点了点头,不明白刘牢之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来。

“听冯乔说,冯家的那些部曲都安分的很,都能听农庄的管事们的话干活。那个冯逊之一开始还想要拿架子,被修理了几次之后,现在也老实了!”

刘牢之道:“老实就好!等再过几天,芜湖县开垦出来足够多的地,我们就逐步地把冯家的部曲安置到那里去,让他们成为编户齐民,然后再派人把他们的家人也‘招募’去。冯家不是不肯妥协吗?老子把他们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安融听了,心下凛然。这些冯家的佃客和部曲如果能分给土地,好好安置下来,恐怕没人愿意再回到于湖做冯家的佃客。这招“釜底抽薪”之策,确实狠辣!冯家没有了这些人手,元气大伤,就再也无法跟刘家作对了。

谈完了粮食和土地的事情,刘牢之又问起了江北的盐场和渔场的情况。

“现在已经开辟出四个盐场,两个渔场,一共有两千人。每年出产的鱼盐不少,现在豫州、徐州很多地方都在用咱们的鱼盐。江州也有不少客商到芜湖一品汇提货!”

刘牢之道:“很好!告诉留忠盐,改造盐池,把我们的精盐制作出来!”现在江北盐场晒出来的盐虽然经过了一些处理,比起用锅煮出来的盐要干净,但是说到底还是粗盐,有不少杂质在里面!做一些精细食品的时候,口味不怎么纯正。刘牢之在实验室中制取过精盐,在盐场也小规模的做过,只不过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制作过。现在粗盐的销售有一些瓶颈了,刘牢之便想着推出高端的食盐产品试试。

安融点头称是,低头在小本上记上。

渔场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现在鱼罐头和干鱼是江北的两个拳头产品,除此之外,一些海中动物的皮也被做成皮革产品,慢慢的在一品汇推广开来。鲜鱼受制于储存手段和烹调手段,一直没能推广开来,每年获利有限。

“江北地方地表太浅,无法修建大型的冰库,从京口的冰库里往外带冰,到江北就化了一小半,实在是不便宜!算起来,鲜鱼虽然卖的贵,却着实麻烦!”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今年秋后,我们建一个半地上的冰库,上面用土堆高盖住,看看能不能行。”刘牢之说了个办法,只不过他自己也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安融眼前一亮,觉得应该行得通,他赞道:“郎君说的这个法子应该是可行的,最好是外面再加些棉花隔绝热气,这样效果会好些!”

刘牢之点了点头:“你说的是,这样应该可行!”

安融听他随口一说就解决了困扰众人的大问题,不禁暗暗佩服:“怪不得他小小年纪,赤手空拳的就能搞起这么大的家业!”

刘牢之接着问道:“船队呢?现在怎么样了?”

“因为要组建寿春船队,所以需要增加不少水手。好在今年刘统领从京口和广陵招募了不少水手,已经投入训练了!”

刘牢之皱了皱眉头,问道:“怎么寿春船队需要的水手也要从这边招募?为什么不在寿春附近招募?”<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章 摸摸家底(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