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宋耻>第一百六十一节 东藩(1)

说实话,这笔买卖让薛庆自己选择,他肯定不同意,山东州县被女真人拉锯那么久,早就残的不能再残,高邮、天长军经过这几年恢复,吸收了十几万山东河北难民,以及回迁的本地人,甚至吸引了一些江南移民,已经恢复到战前,税收丰厚,土地肥沃,还卡着运河沿线吃用不尽。让他移镇,重新开发残破的山东州郡,他肯定没兴趣,他不是有大志的人物,只是一个有一腔血勇的小人物,危难之际,他可以挺身而出,但温柔乡里,他却不想挪窝。

李慢侯考虑良久,能将山东作为一个整体版块,控制在手里,当然最好不过。也就不怕金兵主力南下,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守不住大不了放弃北部,退守南部沂蒙山区,很容易阻挡金兵南下。一旦恢复起来,这里又是最好的前出辽东的后方基地,如果能有整个山东为辽东提供支持,那么就能两头拉扯金军,金军南下,李慢侯就出兵辽东袭扰,金兵回援,李慢侯就从山东北伐,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大机动优势,用船跟马来较量,船还是从海路直线突击,战马却要迂回一个渤海湾,这能一举改变战略上的机动力不足劣势。

所以他很快就同意了,于是薛庆不情不愿的移镇山东,得到了四州之地,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李慢侯劝他说,他在高邮、天长军的土地没人动得了,都是可以传家的财产。来山东不过是给孩子多赚一份,他儿女可不少。这么一说,已经失去斗志很久的薛庆,才慢慢开始打起精神。

不过他打起精神也没什么用,李慢侯给他推荐了一连串官员名单,薛庆自己的人都留在高邮,转为朝廷官员。因为他那些部下也跟他一样,不想来北方过苦日子,也没有给儿女多赚一份产业的想法,要赚的话,守着运河更好赚不是。

薛庆是迫于无奈,只能接受李慢侯的解释。他随便看了看那些名单,就一一任命。反正李慢侯推荐的人,能给他带来好处,肯定不会亏了他。而且让他自己做,其实根本就做不来政务,带兵还凑合,牧民真不行。

薛庆移镇之后,朝廷再次完全控制了运河,从运河南段的真州、扬州,中段的高邮、楚州,北面的徐州、南京,一直到东京,完全掌控在了朝廷手中。藩镇势力彻底离开运河,而且被运河一分为二,东面只有林永的通泰偏居东南、西边的其他藩镇都在淮西,北边的赵立只有一个陈留县,名存实亡。

代价是李慢侯的藩镇势力大大扩张,形成了江北藩镇集团一样的另一个藩镇集团,山东藩镇集团。不过在朝廷看来,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山东毕竟直面敌境,而且残破不堪。用山东换运河控制权,赵鼎这样聪明的人,很难不接受。而且将之前连成一片的藩镇集团,分割成了三个互不连接的区域,一旦有变,方便逐个击破。

山东藩镇化后,李慢侯在这一带的权势达到顶峰,现在的山东藩镇,可跟林永他们不一样,都是早就依附李慢侯的势力,是真正的自己人。连他们手下的官员,李慢侯都可以统一调配安置。

因此他可以一体化的操作山东大局,稳定局面的工作,之前已经完成。情况不好也不坏,不好是经济条件极其恶劣,不但人口不足战前的三成,而且被刘豫搜刮的濒临破产。刘豫搜刮的目的,一方面是穷兵黩武,想要南下吞了赵构的花花江山,另一方面则是北上给女真主子进贡,刘豫专门给老百姓设了一门什一税,用来专项给女真人纳贡,每年高达三百多万贯。对于完整的大宋来说不多,可对于一个残破的河南地区来说太重。

又要按时进贡,又要扩军备战,怎么办?靠税收是完全不够的,刘豫还做起了摸金校尉的勾当,把河南一带赵构家的祖坟都刨了,北宋历代君王的坟墓里,埋了太多宝贝,全都成了刘豫的军费,不然刘豫凭什么组织起几十万大军。

现在丧心病狂的刘豫走了,山东人的幸福小日子就来了吗?还没有,幸福要靠他们双手来创造。朝廷之前还没设藩镇的时候,就免了山东的赋税。李慢侯也没打算收,可要休养生息,也得好几年。人口恢复,更是得一两代人。李慢侯能做的,除了继续免除赋税外,就是尽量采用非常规经济手段,来帮助山东人。连开登州、胶州两港,还不够。山东有海州所没有的重要资源,煤、铁都有。

李慢侯决定鼓励开矿,矿产是工业的粮食,矿产开发本身就能带动一系列技术的发展,挖矿可以促进工程学发展,冶矿可以促进化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矿产是一项能最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把地下的资源挖出来,立马就能变现。

于是淄川的煤,莱芜的铁,招远的金,这些本来就已经被发现的矿产,全部招募商人大肆开发。宋朝是一个处在小冰河期的朝代,所有才有女真、蒙古先后南下;宋朝的气温处于一个低区,因此刺激出宋朝的采煤业发展,技术也很成熟。但之前北宋采煤主要在黄河北部地区,在鹤壁的煤矿,竖井从地面可以深入地下四五十米,向四周开掘出总长一里多条采煤巷道,巷道内用油灯照明,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这当然还很粗放,比如油灯照明,那是要命的。但不交学费,怎么进步?

如此危险的工作,普通人不愿意做怎么办,用战俘!战争中可俘虏了不少战俘,甄别一下,被刘豫征发的签军就免了,以前李成、孔彦舟的余部,统统扔进煤矿,这些人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一节 东藩(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