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徐福大帝>第八十六章 中国式婚礼

徐福决定先举行赵明和琳达的婚礼,将关飞的事情,暂时搁置起来再说。

婚礼的事情还是要交给翁仲和雁秋来办理。

他们对秦人的礼制和习俗非常清楚,这种事交给他俩最合适不过了。

“翁大人,这是岛上第一次举办婚礼,而且又是和异国联姻。”

“我想按秦制办理,最好能原原本本呈现秦人的婚俗原貌。”

“当然,我们要先征求琳达家人的意见。”

“皇上所言极是,微臣这就去彼得那里。”

翁仲自然不敢怠慢。

他知道皇上之所以同意这门亲事,除了当事人情投意合之外,皇上想得更加深远。

他和雁秋商议,一定要把这场“中外联姻”的婚礼办的风风光光的。

同时也要让俄罗斯的“亲家”们感到满意才行。

老彼得一家包括琳达,满心欢喜,他们完全同意按中国人的传统,举办婚礼。

中国的习俗既丰富多彩又源远流长。

早在《诗·周南·关睢序》中便有了“美教化,移风俗”的提法。

有人认为《诗经·国风》堪称中国习俗史的权舆。

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习俗画,一部《国风》就是一部上古风情录。

琳达一家因为远离故乡俄罗斯,一切结婚的风俗便全部按秦人的礼制进行。

老彼得对秦人的婚俗文化,充满着好奇和期待。

岛上的秦人几乎全部参与了这次婚礼的筹备活动。

他们准备婚礼的衣饰、车马、花轿、还有宴会上的一切所需。

人们将乔迁新居的激动同举行婚礼的喜悦,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他们有理由为新朝代而讴歌,为新生活而欢庆。

热闹而喜庆的婚礼终于到来了!

“迎亲”是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琳达穿上了系有浅红色花边的丝质衣服。

头上戴着花冠和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

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新郎赵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彩车,来迎娶新娘。

彩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紧随其后。

大家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琳达的母亲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

赵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

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

彼得告诫女儿一番,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

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

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也是一番告诫。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

“新娘子上花轿喽!”

“噢!噢!……”

孩子们欢呼着,围着彩车跑来跑去。

琳达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赵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

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娘又换乘了“花轿”。

新郎赵明一直乐得合不拢嘴。

他偷眼瞧着琳达,心花怒放便是赵明此时的状态。

为了这次婚礼能办得体面风光,皇上特恩准由翁仲和雁秋来“客串”赵明的“父母”。

以便完整地完成婚俗既定的议程,这让赵明感动不已。

上轿前,雁秋先叫一妇人手持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

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亲朋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

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

另有一人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

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

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

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这一仪式要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进行。

第二天琳达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

琳达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翁仲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

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翁仲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

琳达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

她走到“婆婆”雁秋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

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

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仪式看上去有些繁琐,但也确实充满了趣味。

“真有意思,呵呵!”

老彼得有点晕头转向了,但他非常喜欢这样的感觉。


状态提示:第八十六章 中国式婚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