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宋神级赘婿>第二百三十章 蓬勃发展的林湖军塞和新的危机

第二百三十章蓬勃发展的林湖军塞和新的危机

冬天,温度降低,牛羊会为了维持体温,而燃烧在秋季贴膘时增长的脂肪。

那么知道这个冬天牛羊掉称的原因之后,就有简单的一个办法解决牛羊过冬的问题。

如果能够保持一定温度,比如春天时的温度,牛羊的脂肪消耗就不会那么快,对于食物的需求就会减少许多。

王宇设计的地窝子分羊圈和牛圈,羊圈是在地上挖的1.5米深的坑,牛圈则是两米深的坑,挖出的土堆在地窝子边上,形成被风的土丘,用来遮挡寒风,在地窝子上面,则是拿木料做骨架,牧草编织成的草甸子作为覆盖物的草棚子,这样的草棚,牛羊非常喜欢,住得很是安心,运动量甚至降低了一些,反而更显得肥壮了。

草甸子是一群老弱负责编织的,即可为牛羊保暖,又可在缺少食物的时候,当做储备粮喂给牛羊,而且,还很安全。只要下了雪之后及时清理,不让积雪压塌顶棚就不必担心有压死牛羊的危险。

而一个地窝子里,聚集了几十到几百只不等的牛羊,当这些牲口们聚集在一处,本身散发的热量,就能相互取暖,在最冷的天气,在地窝子里还能使用铁炉子烧火供暖。

牛通、徐定国是知道了王宇的圈养牲口计划之后,开始劫掠牛粪、羊盘的。牛通想把每个地窝子都铺上羊盘,隔绝冰冷的地面,为羊群保暖,而牛粪,则可用作取暖的材料。

为了让牲口取暖,林湖要塞的做法很是简单粗暴,在羊圈、牛圈的中央区域,留了一个使用铁炉子供暖的区域,在严寒天气,将铁皮、黏土制成的炉子里,扔上牛粪、木柴点燃,一个个硕大的地窝子很快就能暖合起来。

经过试验,一些牧民发现了地窝子的好处,甚至要跟牛羊一起住在里面,这玩意比破旧的帐篷更能遮风挡雨。

只是他们的要求被王宇无情的拒绝了,人毕竟是有尊严的,怎么能住在牲口棚子里呢?好说不好听啊!为了不给其他人留下口舌,林湖要塞规定除非在冷得受不了的天气,牧民可以到地窝子里去加班照看牛羊,否则,平常时间,不允许牧民们跑到地窝子居住。

想要住好一点的房舍,可以,学着宋民的样子,挖土夯墙建房屋吧!

王宇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牧民的生活习惯。

至于宋朝边民和牧人们一直在收割的牧草,虽然养分会降低一些,但是,在冬日和豆类、谷物搭配在一起,可做牛羊过冬的食物。

一些宋朝边民在林湖要塞的发动下,还紧急移植栽种了一些苜蓿,以补偿林湖要塞一段时间以来集中放牧造成的草原荒化。而这些苜蓿,可比一般的牧草更加富含营养,适于战马、牛羊的饲养。

林湖边防军还有一个其他军队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王宇等人商定好策略之后,300书生军官,很容易的就能通过宣讲,将林湖要塞制定的策略,迅速铺开推广到所有的民众中去。现在,便是孩子、老人,都在收集牧草,为了自己的牛羊过冬做准备。

……

又经过两个月的征战,林湖要塞周边两百里之内,已经成了安全区,在这一个区域,马贼灭绝,归属辽国的草原部落全数被扫平。

此时林湖要塞边防军明面上依然是2500人的军力,实则战兵发展到了5000人,辅兵发展到了3000人。其中,有草原武士组成的仆从军3000人,其他则是从边民、马贼中吸收转化而来的战士,这些人都是精于骑射的骑兵。

林湖要塞辅兵和战兵的区别,主要在装备上,有宋军优质制式装备的叫战兵,拿着契丹、马贼装备的则叫做辅兵。

林湖要塞还有一支两百人的西军骑兵,受曹樱指派过河来帮助林湖要塞作战,说是协助,但在叶韵统辖下听教听话,如臂指使,在外人看来,他们甚至成了王宇的亲兵。

两个月内,完成了军力急速扩张,看似杂乱,众多军士各行其是,实则却很有秩序。这里面300书生军官发挥了重大作用。

没有人能够经过两个月的杀戮神经不崩溃的,为此,王宇在没有战斗安排的日子里,开始为一群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士兵讲授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哲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太多的计划性,只是想起哪些或者众人对哪些感兴趣,王宇就讲到哪里。

当众人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竟然是一个大球,而不是天圆地方中的平面,当众人学会使用六分仪测量自己的位置,当人们通过粗糙的显微镜看到水中浮游的颗粒,新学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王宇在这其中充当导师、领路人的作用,让一帮洗净了手上鲜血的书生参与到战役、战术的讨论中,让他们学会思考世界运行的规律,让他们知道密度的概念,让他们知道热量是怎样传递交换的。

一手持刀剑战斗打磨筋骨锻炼意志,一手拿书本学习新的知识,每个人都在快速成长着,不知不觉间,原本对于儒学寻章摘句只为一片八股的信仰逐渐暗淡,不知不觉间,众人已经形成了坚定的同盟。

探究新知识,探究新世界的同盟。

张岐黄、白景琦、张安市、邱福来每天都会笑醒,天道组织的兄弟,正在逐步的扩大。

……

三百书生,经过血与火的淬炼,已经成了精锐的军官团。

危机,也在林湖要塞发展正红火时,降临了。

初时,辽国西京道并未在意小小的林湖军塞,便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章 蓬勃发展的林湖军塞和新的危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