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漠唐>第九十二章 信报
场资源后,李晟基立即宣布将来年的农税降低到三成,结果吸引了大批的农户从幽州、代州、岚州跑到三州,在今年五月份以前又新开田地五十万亩,按此估计,正常情况下,佑国军一年可收获粮食一百五十万斛,按照三成的粮税,每年节度使府可得粮四十万斛左右,按照一万人一年八万斛计,可满足五万兵马一年所需。

搬到大同后,李晟基又对军制、民政做了一些改变。

军制方面,由于坐拥三州,马步军近四万,李晟基现在就可放心大胆地按照后世的一些做法来进行管理了,军衔全部按照士、尉、校、将四级三等来编制,摒弃了原先什么明威、宁远、壮武…将军,昭武、振威、致果…校尉、副尉,还分别对应不同的品级的的后唐军衔编制方式。

使用新的军衔后,每一级只有上、中、下sān_jí,简单明了。

改编后,每一都指挥使、都虞侯都按照团都、上校来配置,州防御使按照旅都、少将来配置,大同这边欧阳浩、季无忧、姚猛、刘承威、李承训、岳军候、李继基也按照旅都、少将军衔来配置。

横刀都的三个营都(山、风、火)头目也按照团都、上校军衔来配置。

民事方面也做了大的变更。

节度使府的官职对外还按照后唐的官职来称呼,对内则设了吏、户、礼、兵、刑、工、按察七司(他倒是想叫部,不过那也太明显了),司下面设署。

吏司负责三州文官的选拔、考核及培训,户司负责农、牧、商、仓、运的管理,礼司负责教育及对外事宜,兵司负责士兵的招募、训练、退伍及抚恤、都虞侯、调兵、辎重、大的作战策划等管理,刑司负责法律法规、审判、户口、执法等管理,相当于后世的法院、公安局,什么三权分立在这里可谈不上,工司负责作坊、矿山、水利等管理,按察司负责监督百官(包括军队)

云、蔚、朔三州虽不如太原、汾州那样富饶,但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几乎每州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遍布三州的石灰岩、黏土,都是佑国军难得的财富,所以工司就非常重要了。

新的民事机构形成后,李晟基安排刘继思负责吏司,季无忧负责户司、工司,欧阳浩负责兵司,元丰负责礼司、刑司,新提拔山字营的头目一个叫李方颖的负责按察司,当然了还有一司没有对外公布,安全司,由王存章负责。

按察司、安全司分工也很明确,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入驻大同后,李晟基将住在城里的、以前为了躲避战乱的农户全部赶到外面自己的住所去种地,这样一来城里就只有五万人口了,空置的房舍众多。

他参照洛阳城的布置,将整个城池划分为四大片区,西北片区为居住、办公、商业区、医馆、学堂,东南片区为工坊(大同多吹西北风,安置在东南片区可将烟尘吹到城外),东北、西南片区为军队住宿、训练的地方。

大同城现在建了两所学堂,一所军事学堂,是横刀都、各都尉以上军官培训、一千五百孩儿都学习、训练的地方,建在西南片区。

还有一所普通学堂,主要招收三州十到十五岁的孩童,男女不限,主要教授国文、数学两科,数学的教材当然是李晟基亲自动手编制的。由于学堂宣布凡是将适龄孩童送到学堂读书的,每一人可减免五亩田的粮税,原定五千人的学堂被挤满了,搞得现在李晟基正头疼在哪里扩建学堂。学堂全部免费,包食宿,建在西北片区。

李晟基正在和礼司、工司的人商议学堂扩建的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将附近的民居迁走,有的说在工坊附近新建,有的说在各州州治新建,不一而足。

李晟基正头疼呢,卫兵进来说有人找他。

“何事?”,李晟基问道。

“来人说从北边来的,有东西带给大帅”,卫兵答道。

“北边?”,自己没什么熟人啊,李晟基带着一丝狐疑来到前院。

只见前院里站着两个人,一个三十多岁的文士,跟着的一个应该是他的护卫。

“大人无须知晓在下是谁,在下受人所托带了一点东西”,说着那文士将一封信、一件破旧的羊皮袄子递给李晟基。

李晟基先接过那封信,一看到那落款心里不禁一震。

李承基!

就站在院子里看完那封信,李晟基的这封信还需要继续琢磨,便折好信纸放入信封。

又接过那件羊皮袄子,这时他已经有些哽咽了,半响才将那文士请进自己的书房。

那文士正是韩匡凝,本来他想让自己的侍卫送东西到云州的,后来一想,这名震天下的李晟基自己还没见过,便起了见上一面的心思,就跟着一个到云州交易皮毛的商队进了云州城。

听完韩匡凝的讲述,李晟基一时也是百感交集,对面这位虽说是为契丹国服务的,但几千里送信、皮袄,这份情义他必须得报答。

可惜韩匡凝推掉了李晟基送出的五百两黄金,“大人,在下也是汉人,实在是被您那位属下感动了。告辞”

李晟基见状也不多说什么,亲自带着横刀都将他送出定北城。

辞别前对韩匡凝说道:“韩先生,今后你就是佑国军的朋友,有什么难事,或不如意了,尽可来云州,晟必定扫榻以迎”,说完双手抱拳向他深施一礼。


状态提示:第九十二章 信报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