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三国之乡村小教师>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品中正
手中的。

刘宏似乎就是在看戏,非常微妙的维系着刘辩、刘协双方的平衡,让他们朝臣互相争斗,他的皇位就安稳了。

“大将军,皇后召见。”

何进赶紧入宫见何婉。何婉被禁足,心里自然也非常愤懑,尤其担心事情超出控制。董太后、王荣可是一直都能接触到刘宏的人,枕头风多吹几次,保不齐刘宏就答应了。

“娘娘有何吩咐?”

何婉道:“情况如何?”

何进道:“毫无进展,一切都维持原样。”

“他把我害惨了。”何婉咬着下嘴唇,思考着如何面对眼下的局面。想了很久,突然灵光一闪,道:“要不我们干脆不行动?”

“啊?”何进一下子没听懂,不解道:“你说什么?”

何婉道:“以不变应万变。刘宏是个昏君,他现在又找了很多秀女进宫,很快他就会无心朝政,这件事情一年半载都未必能有什么进度。我们只要抓住大将军的职权不放手,静观其变就好!”

“额……”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太好,因为这样等于是把主动权给交出去了。只有确保事情会成功,他才能睡得安稳。“我们还是应该积极活动,把更多的官员拉拢过来。”

“没可能的。”何婉连连摇头,问道:“你难道忘了曹丕是怎么称帝的?和士族妥协!”

一语惊醒梦中人!何进心里一下子就通透了。汉末其实是士族主导国家政权的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在和士族抗争,最后还是由士族出身的司马家族夺得天下。“王与马共天下”这样的政治奇景,也是这个时代的印记。

何进是外戚,说白了就是底层上来的。士族肯定会想办法把他弄下去,这是一个死结。

何婉继续说:“郭松的办法其实是对的。远离雒阳,摆脱士族的控制范围。然后自己独立培养新的政治团体,这样他才能如臂指使。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唯有与士族妥协,先静观其变。至少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成为阻碍。”

“要不我们拿出九品中正制?”何进冒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把选官的权力交给了士族,必然可以获得一大批士族的支持。

何婉想了想,道:“如果这是必然的历史潮流,我们唯有顺应它,才能活下去。”

“好。”何进来了信心。纵观历史,士族都是家族利益优先于国家利益的。只要能保住自己家的好处,他们根本不在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谁能保证士族的利益,他们就为谁服务。

何进暗骂:“简直就是一群政治妓女!”

第二天,何进举行朝议。

“诸位,察举制四百年来,到如今已经成了举孝廉父别居,举茂才不知书的地步,只怕是难以服众了。”

“大将军何出此言?”

在座的人可都是靠察举制上来的,质疑察举制,不就是质疑他们的合法性么?文武百官一下子就炸了锅,言辞非常激烈的指责何进,甚至骂他是图谋不轨。

何进一直安安静静的听他们骂,仿佛一切尽在掌握。良久,众人似乎也想不到新的脏话了,情绪渐渐的平复下来。

袁隗先开口问:“大将军有何高见,只管说来听听。”

杨琦也问:“大将军为何质疑察举制?”

何进道:“我昨日与皇后商议,叹息痛恨如今贤良不存,察举制难以招到国家可用之才。”

“大将军!”袁隗打断他,冷笑道:“难道在座的诸位都不是可用之才?”

何进反讽道:“诸位到底是大才子,还是大富翁,难道心里没点数?”

“大将军言重了!”

“大将军这也太失礼了!”

众人的情绪再一次被点燃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骂战。就连将军府的人都颇有非议。

何进依然是安安静静的听着,绝不还嘴。

袁绍看他实在不对劲,若是以前,何进肯定已经开始用权威压服众人了,哪里会接受谩骂?再说了,何进是外戚,本来就不是察举上来的,他讨论察举制干什么?察举制确立以来,的确已经腐朽不堪,也有不少人想过要改革,最后不都是落得罢官身死的下场么?

“诸位大人稍安勿躁。”袁绍站起来平息众人的情绪。袁术见他一副袁氏当家人的派头,顿时不爽,冷哼一声,别过头去不理他。

袁绍可不在乎袁术怎么想,朗声道:“大将军今日既然提到察举制,想必是发现了不少弊病。诸位大人若真是国家栋梁,自当为国家除弊,岂能在此骂骂咧咧,丢了颜面?”

既然是袁家的人开了口,众人便安静了下来,脸上虽然不忿,嘴里却不说话了。

袁绍对何进行礼,恭敬道:“大将军请讲,我们洗耳恭听。”

何进道:“我昨日想到了一个主意,可扭转察举制的弊病,诸位可要听一听?”

众人就想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齐声道:“大将军请讲!”

何进将一本折子拿出来,放在台子上,示意拿过去传阅。开口说:“察举制的弊病在于,各地郡县均可察举人才,而地方官的德行高低不同,选出来的人才自然也有好有坏。我看,不如设立一个中正官,由德名俱高者担任,负责品评天下贤良。将人才分为九等,按照等级任用,如此,则德高者做高官,德薄者做小官,不致天下人才不得用也。”

众人听他这么说,还不甚明白。传阅过折子上的详细内容,一下子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品中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