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盛世先忧>第129章话别

“何必人人知我意,可同日月鉴心诚”

-

三天后,四月朔日,皇帝亲政。第二天,就传来李德裕被贬谪的消息。

“尚兄,今日皇帝已下令,将李德裕外放为荆南节度使。虽同时给李德裕加授了检校司徒、同平章事,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想将他排除出朝堂。”萧秀刚坐下,就有些不忿地对我说道。

“呵···虽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没料到会这么快。”我冷笑一声,感慨道。接着我又问萧秀:“亲政第二日就急不可耐地清扫李德裕,我想,不会只有我一人对此感到吃惊吧?朝中大臣有何反应?”

“据说很多人都惊愕不已,不过却没多少人敢站出来说话。倒是很多文人墨客愤愤不平,其中尤以国子监的学子们为盛。”萧秀回道。

我听到国子监,想起一个人,遂有些担心地问道:“白崇儒···不会又跳出来了吧?”

“确是如此。白崇儒不仅到处说李德裕位重功高,却无辜外放,大为不公,而且还作了首诗,讽刺皇帝鸟尽弓藏。”萧秀皱着眉头,对我答道。

我听完,也不自觉地担忧起来,继续问道:“他作的什么诗?”

“敬服夏草尚知恩,不弃冬虫已死身。

我笑人间多负义,一朝天子一朝臣。”萧秀对我吟道。

我听罢,悲悯又无奈地笑了笑:“人间多负义···呵呵,他还是老样子。萧兄倘若能拦的话,就不要让陛下知道这首诗吧。说到底,他也算个忠直的正义之士,大唐还是需要他这种人的。”

“拦的话···怕是有些迟了。国子监那些学子全都知道此诗,还到处传诵。要想不传到皇帝耳朵里,恐为时已晚。”萧秀面露难色,对我说道。

为免他内疚,我忙安抚他道:“那就顺其自然吧···好在他父亲深得陛下信赖,就算陛下真为此恼怒,也会看在白敏中的份上,留些颜面。”

“李德裕过几日就要离京,尚兄是否想与之见一面?”萧秀主动转移话题,问我道。

我想了想,点点头道:“见一面吧,毕竟他是因我才到今日这步田地,我需当面致歉的。即便有何抱怨,我也得受着。”

“事不宜迟,那就今夜如何?”萧秀问我道。

我有些迟疑:“今夜?只怕陛下会派人盯着国公府吧?还是要筹划稳妥些,不能再给他带去麻烦了。”

“李德裕每有不适,常唤我们‘平药堂’的大夫过去看诊。正好今夜,他约了大夫过去行针,疏通经络。并且时下是月初,月光微弱,即便是面对面,也看不清人脸。尚兄只需跟着大夫进去,就不会引人注意了。只是需委屈尚兄,扮个药徒,帮着提下药箱。”萧秀似乎做足了准备,跟我解释道。

我听他说完,就知道他早已安排妥当了,于是点点头,答应了。黄昏时分,有辆车过来接我。我披着夜行的斗篷,在萧秀和班心的注视下,上车奔去李德裕的府邸。

过了许久,等到地方下车时,天已经全黑了。我提着药箱,跟着大夫,一声不吭地进到府中。又在刘管家的引领下,去到李德裕的卧房。由于光线太暗,一路上,连刘管家也没认出我来。

直到在室内,灯光照在我脸上,李德裕看向我时,才认出来。李德裕吃惊地问我:“汝···竟得以幸存?”

我赶紧躬身行礼。李德裕一摆手,刘管家便出去,并关上了门。

此时,我才歉疚地对他说道:“晚生无能,连累国公,心中万分内疚,不求原谅,唯愿国公今后保重己身,切莫郁愤。”

“呵呵···小子太轻看老夫了!”李德裕不屑地笑道。接着他话锋一转,问起我来:“汝曾言,要‘为世间可为之人,行天下该行之事’,如今事已至此,是否想过其他出路?就像当初老夫赠言,若是不限己身······”

“国公慎言!”我打断李德裕,随后认真地对他说:“我曾说过,此生之志,安邦而已。即便当下我已不能显于世,也从未想过乱国害民。虽遗憾终生,却不敢罪于华夏。”

“那今后,小子有何打算?”李德裕又问道。

“今后?”我还未细想过今后的事,但我早就在来长安之时,已有过打算。所以,我信口道出:“今后我想寻一静处归隐,安心著书,以启后世。太史公终其一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与他不同,我只想,前观五千年,后思三百载,晓大势之所趋,知利害之所在,尽毕生心血,献华夏微功,记一己之言,启天予之智,明长盛之道。待到书成,或也会‘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但不求‘通邑大都’,惟愿能有人会其意,知其命,行其事,便无悔无憾了。”

李德裕捋了捋胡须,若有所思地说:“只怕未必会有其人···至于‘启后世’,小子以为,后世华夏,该当如何?”

“先需严法于内,御敌于外,励民安邦,以成治世。”我不假思索地回道。

“依汝之见,治世之后,又当何为?”李德裕追问道。

我想了想,答道:“治世既成,该更进一步,教化四夷,使万邦归一,天下大同。当万邦皆明白忠孝仁义之道,乃家国长治之途,必会认真研习。只要认可我华夏先贤之智,明理知义,尚德识礼,自然就会明白,只有天下一家,才能永止刀兵。之后,明者自当归服,而不明之邦,强则弱之,弱则困之;富则穷之,穷则乱之;


状态提示:第129章话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