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地抬起左手看表。

此时此刻,当有人再说国人做事缺乏认真敬业精神的时候,身处这两座教学楼上的学子学妹们无不可以齐声愤驳:“一派胡言”!

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那神圣庄严的时刻到来。

时间似乎停止了,人们在心中都跟着孙老头儿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

“当当当——当当当——”……

钟声骤然响起,同时学校的大喇叭也准时放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

而孙老头儿也迅速地从大家的视野中“蒸发”了。

整座教学楼——不,是所有的教学楼——不,是整个校园刹那间沸腾了。二三楼的火速抢入楼道,一楼的直接踏上陆地、杀向餐厅。

周爽步出教室,站在楼道里手扶栏杆往下看,真是壮观!楼上楼下校园里人声鼎沸,脚步咚咚声、喊话声、碗筷相击声,真可谓“人喊马嘶”、“万马奔腾”、热闹非凡。

周爽不喜欢这般拥挤吵闹和奔行的阵势,也不喜欢排长队,所以,总是在打过钟后过十几分钟才去餐厅吃饭,何必急于一时呢?

当周爽走向餐厅时,很多人早已粥足饭饱,拿着待洗碗筷又开始在洗碗池前进行新一轮的“空间争夺战”了。

走进餐厅,各窗口前的人都已经所剩不多,周爽很快地买好了饭菜,在食堂里找同班同学的身影。

“周爽,这儿”。周爽一看,是刘峰在喊,旁边还有韩风和李庆,便走了过去,把饭菜一放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

“豆腐!?多少钱一份?”刘峰看周爽菜碗里是豆腐便问道,一边问一边从容地伸出筷子从周爽碗中夹出一块儿放在口中。

“五毛”周爽说。

“这么便宜!”刘峰马上倒掉他那碗再捞也捞不出什么东西了的菜汤,掏钱冲向卖菜窗口。

“今天怎么没见‘北京人’?”李庆忽然问,韩风和周爽也都说没有见到。

要问“北京人”何许人也,乃是食堂一卖饭师傅也;若问此卖饭师傅乃京师人士乎?非也非也,只因他长相奇丑,颧骨奇高,嘴形前突,长相颇似历史教材中之古猿人“北京人”是也。另,此君有一恶习,卖饭盛饭时,下勺极轻,所盛极少,为众生所不齿,故被众学子愤愤然称为“北京人”。

因此,事实上,相貌原在其次,若他盛饭之风不是如此恶劣,而是相反,下勺厚实,所盛极丰,大伙儿自然不会以相貌取笑,说不定喜欢他的为人,“情人眼里出西施”,反将其视为“潘安、宋玉”,亦为可知。

唉,要说“北京人”刚来时,众学生们可真是对他曾寄予厚望。本来据以往情形,新来的师傅卖饭盛菜往往都比老师傅们实在,盛得多,所以“北京人”刚来时,很多人都到他卖饭的窗前排队打饭,本期望能“多收三五斗”,没想到反而“少收三五斤”。加之其人于个人卫生不甚注意,双手总是脏兮兮、油腻腻的,每每盛饭盛菜时不管饭菜温度是否适宜洗手,拿碗的那只手总要以大手指犯险入碗,因此,哪个还能喜欢他?

要知道,有些学生是有些“洁癖”的,至少在盛饭师傅们的眼中是吧——比如有些师傅盛饭时拿碗的手是大拇指压着碗沿,其他四指端着碗底的,接过饭的“洁癖”们会记住师傅们的拇指指痕位置,以便于在吃饭时不至于用嘴唇和指痕亲密接触;而“北京人”端碗时总是熟练地用上乘“拈花指”法拿碗,所谓“拈花指”法并非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而是一种最让人无语的持碗方法,尤其为女生所愤恨,下面以整段文字予以注解。

“拈花指”法就是拿碗时不用任何手指端碗底,而是以大拇指和食指为主要受力指的端碗方法,具体操作图解就是:大拇指伸入碗内,压住内壁,伸入的长度取决于饭菜的温度和持碗人的品行,食指放于大拇指对应的碗背处,其余三指抵住食指共同支撑碗的重量。

此法的最大妙处在于盛饭人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手指的力量,碗在手指间悠悠颤动中练就了“少林不烫神功”——当然,主要练就的是拇指。

饥民们一旦不幸与他窗口内外狭路相逢,痛心疾首之余却也没有勇气选择放弃好不容易排到窗前的机会而去,至此不久,“北京人”恶名远播,买饭时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今天李庆一问,还真是都没碰见。当然,谁也不愿碰见。

“买半份豆腐!”远远听到刘峰在窗口处往里喊,大概这会儿窗口内没人。

过了一会儿,刘峰打完菜回来了。他往周爽身边一坐,把菜碗重重地放在桌上,周爽韩风和李庆低头一看,大半碗菜,再看刘峰一脸怒气。

半份能盛这么多不算少啦!众人心想。

“咋了?”韩风笑着问。

“这是一份呀,就盛了这么点儿。”刘峰余怒难消。

“啊?这是一份?”众人齐声称奇。这碗菜若说是半份,确是够多,但若说是一份,的确又显太少了。

“这是谁呀?很给司务长省……”李庆没好气地问。

“还能有谁?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那个家伙呗……还不卖半份,只卖一份,你们看这一份才盛了多少?”

“哈哈哈”众人都笑了,“谁让你找他买菜?”

“唉,倒霉,开始我到那儿没有人卖菜,我一喊人,北京人就过来了,这家伙贼耳朵怪灵!……”刘峰恨恨地说。

一顿饭就这样在刘峰不愉


状态提示:4.第4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