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明鹿鼎记>【0669 御前打架】
为普通下之老百姓所敬仰,就是东李娘娘在,也一定会赞成杨涟当众奏事!”

“你们怕人说话,是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公然昭示吗?”

“杨大人乃三朝老臣,深为先帝器重,在先帝登基之时有大功劳!为何不能说话?”

阉党的人振振有词,东林党大臣的话则更加铿锵有力!

两边看形势,随时能撸袖子打起来。

韦宝不由大汗,本来依着他的品级,这种大明朝堂上时刻上演的戏码,反正他暂时是没有机会看见的,这也碰上东李娘娘过世,正好让他碰上了一回啊。

韦宝这才知道,大明党争之激烈,真是所言不虚,这哪儿是在御前?简直比农村打群架的场面还火爆好不好?

韦宝知道杨涟这个人,稍微知道一点明史的都不可能不知道杨涟。

杨涟是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领袖人物,“东林六君子”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登进士第。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

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服侍神宗。

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

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

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

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

杨涟不光在朱由校他爹登基时候立下大功,还在朱由校登基时候也立下了大功的,还是顾命大臣啊!

韦宝猜想,朱由校虽然也不是长期不上朝,但是就从他那日金殿殿试的情况看,估计朱由校上朝也不发言,就是走个过场,大小具体事务,都由魏忠贤把持。

而朱由校每次上朝应该连一炷香功夫都不到就要走。

魏忠贤肯定是不会给东林党大臣们御前说话的机会。

所以这帮东林党大臣才会得着机会就告状吧?

韦宝猜的没错,以杨涟为首的一帮东林党言官对魏忠贤积怨已久,只是找不到机会告状,今天东李娘娘过世,朱由校亲自来了,这正是一个好机会!

否则每次上朝的时候,才刚刚要开头,朱由校就以乏了为借口,让大臣们有事奏本,由司礼监与内阁商量着解决。

而告状的奏本要经过司礼监,又怎么可能让天启皇帝朱由校看见?

朱由校看见也没用,朱由校与魏忠贤一样,大字不识几个。

所以,想告状,必须当面锣对面鼓的对皇帝说清楚!

今天,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韦宝并不知道朱由校是不是真的不识几个大字,但是听说皇帝陛下的文化程度和魏公公差不多。

天启皇帝朱由校之所以成长为准文盲(认字不多),归根结底,还是万历惹的祸。

万历年间,大臣亓诗教也曾上疏说:皇长孙(朱由校)十有五岁矣,亦竟不使授一书、识一字。

万历一心想让宠妃郑贵妃的儿子福王继位,所以对长子朱常洛不管不问,连儿子都不管,哪里会去管孙子?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说朱由校的学问还是不错的。

在《明熹宗实录》的开篇,就记载说,大学士刘一燝夸赞朱由校批阅奏章时的书法“体势端严,笔法遒劲”,并对朱由校表达了自己的祝贺之情。朱由校听了这番夸赞,却也并不骄傲,反而回答道:“天寒作字较少,未能工也。俟春和时亲笔砚,尚有进益。”

意思是现在天气寒冷,写字比较少,还写得不算好,等春天到了,我写的肯定更好些。

所以综合一下,韦宝觉得,朱由校是半文盲的可能性比较高,应该是认字不多,而且语文也就是白话文水平,现代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应该是有的。

不过,朱由校这个人似乎智商挺高,认字不多,但书法却不错,写得一手好字。

这在韦宝看来,并不矛盾,因为韦宝的爷爷就是这样的。

韦宝在现代的亲生爷爷是老干部,建国的时候上过几天扫盲班,字也认得不多,但是一笔字却相当漂亮,尤其公务员常用的一些字,一个个都能拿去参加书法大赛。

所以,认字不多和字写的很好,这两者在韦宝看来是不矛盾的。

没有什么互相印证的关系,不能说书法写的不错,就代表是饱学鸿儒。

也有很多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一笔字如同小学生一般。

韦宝偷偷去看朱由校的表情,阉党大臣与东林党大臣吵的不可开交,随时要动手的样子,但是朱由校却似乎完全没有听见一般,低着头,也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似乎完全要出面制止的想法。

这让韦宝非常惊奇。

大臣们都吵成这样了,随时都要打起来了的样子了啊?

你身为皇帝,不管一管么、

皇帝的威严何在啊?

“陛下,要不然将这些人轰出宫去吧?太不像话了,敢当着东李娘娘的灵柩如此放肆!”魏忠贤轻声对朱由校道。

朱由校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就是不走!没有答魏忠贤的话。

魏忠贤微微吃惊,不知道皇帝今天是怎么了?居然不听自己的?

往常,皇帝是最怕这种场面的,只要大臣们发生争执,他就会让大臣们有事奏本,找内阁和司礼监代为处理!

魏忠贤没有办法,只得向客巴巴使个眼色。


状态提示:【0669 御前打架】--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